


信物百年 | 新中國第一代拖拉機 拉開了中國農業機械化大幕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國務院國資委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推出百集微紀錄片《信物百年》,以“紅色信物”為切入點,由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100家國有企業黨委(黨組)負責人介紹企業的傳家寶,以小見大,以物證史,揭開企業澎湃發展歷程背后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見人、見物、見精神,講述信物故事,傳承紅色信仰,堅定理想信念。
今天,為您分享《信物百年》第二十集《“東方紅”拖拉機》,聽國機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曉侖講述中國第一代拖拉機背后的故事,感受國機人所傳承“守實業、樹匠心、興所長、永創新”的機械工業寶貴精神。
1962年發行的一元紙幣
上面我國第一代女拖拉機手所開的拖拉機
是國機集團在1959年研發生產的
第一代農用拖拉機
它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新中國第一代拖拉機
這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信物講述人張曉侖講道,“國機集團1959年研發生產的第一代農用拖拉機,是我國自主生產的第一代拖拉機。每天可以耕地上百畝,它的出現對于當時被稱為農業國的中國,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第一拖拉機廠如何建廠、第一輛拖拉機如何命名、第一輛拖拉機如何出廠,一起了解國機集團怎樣承擔國家使命、國家任務,為中國機械工業發展不斷作出貢獻。
第一代拖拉機出廠
新中國農業機械化起航
1958年3月6日,中南海豐澤園的辦公桌前,毛主席正在伏案批閱公文,在毛主席面前的,是第一拖拉機廠發送過來的一份關于生產規劃的電報。毛主席看著電報,眉頭微皺,提筆寫下“拖拉機型號名稱不要用洋名”,然后搖了搖頭,將“不要”劃掉,改成“不宜”,后又覺得這二字不妥,最后改成了“不可”。單是命名就讓主席在一個字上反復推敲,這臺拖拉機究竟有什么特殊呢?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百業待舉。中央政府咬緊牙關拿出了4億多元,從蘇聯進口了近3萬臺拖拉機,首先供給東北等地的國營農場使用。
但是,這對于新中國80多萬個農村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剛剛當家作主的農民,和剛剛獲得解放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渴望迎來“耕地不用牛”的偉大時代。
1953年,國家開始籌備制造拖拉機事宜,在河南建設第一拖拉機廠。據《一拖廠志》記載,第一拖拉機廠從全國各地招來近萬名工人。但是,大部分工人都來自農村,連拖拉機都沒有見過,經過半天的安全培訓,就直接進入生產線當起了工人。當時,技術人員手把手帶徒弟,一個技術人員管理一個班組,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對這些工人進行培訓。
1955年,第一拖拉機廠第一代創業者們夜以繼日的工作,一座座現代化的廠房拔地而起
1959年11月1日,第一拖拉機廠舉行落成典禮大會,受周恩來總理的委托,譚震林副總理主持剪彩典禮并發表講話
大家都沒有裝配拖拉機的經驗,就把廠有的兩臺蘇聯進口拖拉機拆了裝,裝了拆,每個人輪流拆裝五六次,總算掌握了一些裝配的本領。在裝配中,哪個零件不會裝了,大家就把那兩臺樣機拆開看看,學習琢磨,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忙得中午飯都顧不上吃。
第一拖拉機廠建廠的消息隨著新華社的電波很快傳到祖國的各個角落,工廠先后收到慰問信2600多封。除此之外,河南南陽的群眾將近30噸的木炭背下山,解決工廠能源不足的燃眉之急;黑龍江樺川縣一個村子籌集了1000多斤節省的大米不遠萬里送到了洛陽;江蘇徐州地區無償送來了1萬多噸耐火土和大量磚石塊……
經過上萬人的努力,眼看著第一輛拖拉機就要下線了,但誰也沒想到,給拖拉機取名成了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