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神州巡禮丨河南:扛穩農業“糧袋子” 挺起工業“新
新華社鄭州5月29日電 題:河南:扛穩農業“糧袋子”挺起工業“新脊梁”
新華社記者王丁、宋曉東、李鵬、孫清清
在河南省寶豐縣龍王溝鄉村振興示范區的一處麥田里,農機手駕駛收割機收割小麥(5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初夏的中原大地,金色麥浪滾滾。一年一黃的麥田,是豐收的訊息,也是河南的底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手握糧食生產這張王牌,肩扛“糧倉”重責,糧食總產量連續四年超過1300億斤;挺起工業“脊梁”,全省生產總值連續邁上3萬億元、4萬億元、5萬億元臺階。
如今,一個以農業為底色,新貌新顏的河南形象奪目而出。在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國家戰略交匯期,河南裝備制造、食品制造正在躍向萬億級產業,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帶來新活力,產業結構實現歷史性轉變。
河南,正從曾經貧困落后的省份成為農業大省、全國重要經濟增長板塊、內陸開放重要地區。
在河南省寶豐縣龍王溝鄉村振興示范區的一處麥田里,農機手駕駛收割機收割小麥(5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扛穩“糧袋子”讓國人飯碗裝上更多優質河南糧
豫南麥收“開鐮”,河南8500多萬畝小麥進入收獲期,隆隆的收割機一路北上,豐收的喜悅灑滿中原大地。
“我流轉種植的2100畝小麥籽粒飽滿,十天前進行了預測產,每畝預計比去年增產40多斤,豐收不是問題?!焙幽鲜≈芸谑猩趟h種糧大戶邱守先說,打贏糧食“豐收仗”全靠“聰明田”。
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一處高標準農田里,種糧大戶邱守先使用手機操控設備對小麥田進行噴灌(4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邱守先的麥田位于河南商水縣打造的5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內。這里不僅有一流的農田、水利、路網設施,還配有病蟲害監測點、田間氣象站、土壤墑情監測站、物聯網監控系統等“硬核裝備”,只需一部手機,種糧人即便遠在千里之外,都能看苗情、澆水、噴藥,實現了“云種地”。
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河南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重要抓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910萬畝。在廣袤的中原大地,現代農田水利設施和農業“黑科技”、互聯網大數據相碰撞,讓黃土地變成“聰明田”,也讓中國人的飯碗裝上了更多優質河南糧。
“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實現糧食生產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河南時刻銘記、牢牢扛穩的重任。
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一處高標準農田里,種糧大戶邱守先使用手機操控設備對小麥田進行噴灌(4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長期以來,農業“大而不強”“糧倉不優”一直是河南省夏糧生產的短板。近年來,河南不斷優化糧食生產結構,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由2016年的600萬畝發展到1350萬畝,小麥種植結構從“高產”向“優質”轉變,不僅解決了全省近1億常住人口的吃飯問題,每年還調出600億斤糧食及其制成品。
在河南省新蔡縣麥佳食品有限公司,小麥精深加工成20多種專用面粉,后續產出饅頭、面條、速凍水餃、燒麥等80多個品種的食品,其中饅頭根據花色、口感等的不同就有10多個品種,成品通過冷鏈運輸進入省內外60多家零售企業進行銷售。
“我們企業就建在縣城邊的農田旁,臨近小麥主產區,上游與農民合作發展了萬畝優質小麥基地,下游憑借企業的加工和零售業務,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糧頭食尾’讓消費端與生產端緊密對接?!丙溂咽称酚邢薰径麻L張志良說。
挺起工業“新脊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盾構機、起重機、礦機世界領先,光電子芯片、人工鉆石、客車銷量全球第一……以農聞名的河南,工業總量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中信重工的工作人員在檢測消防機器人(2017年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在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裝配車間里,工人有序忙碌著,通過加工機床、裝配平臺等加緊趕制礦用半自磨機。前身為洛陽礦山機器廠的中信重工,不僅保持了原有的礦山機械制造的領先地位,還在工業CT、特種機器人等高新技術領域嶄露頭角。
在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裝配車間,工人對產品進行出廠前驗收(2021年3月15日攝)。新華社發(黃政偉攝)